其他
新疆,何以成为抗战坚强的大后方?
8月15日晚,4集人文历史纪录片《新疆抗战启示录》在北京卫视播毕。
这部“启示录”给摄制团队带来的震撼,不仅来自于历史,还有当下,所以在片中看到的新疆,不只有过往,还有今天。虽然时移世易,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生活和工作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依然如90多年前那些带着理想与光华相继奔赴祖国西陲的人,充满扎根沃土的执着之态、向阳而生的青春之力。
8月15日晚,4集人文历史纪录片《新疆抗战启示录》在北京卫视播毕。
5年的拍摄制作,行程上万公里,总导演王淳华和摄制团队一直抱着一种信念行进,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新疆在抗日战争期间,为这场救亡图存的正义之战做了最坚强的大后方,期待每个人都能从历史中认识可敬可爱的新疆。
在接到摄制任务之初,导演组生出共同的疑惑:新疆离当时的战场很远啊,是如何参与抗战的呢?
对这段历史认知的空白和好奇,是他们抓紧启程去新疆寻找答案的动力之一。
辽阔的新疆,宏大的题材,未曾触及过的历史,让王淳华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资料查找、专家采访和实地考察上。随着与“新疆抗战故事”的一步步靠近,大家生出了一种感慨:何其幸运做了这件事,在记录、保存、重温那段中华民族共有记忆的过程中,逐渐读懂了此前不曾真正走近的新疆。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只有大约400万人口的新疆,发动50多万各族民众参与修筑“哈密—迪化—伊犁公路”的延伸工程,保障援华物资从苏联顺利运入中国。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抗日战场上80%的国际援华物资来源于苏联,其中90%以上经新疆运送。
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全疆各族民众共捐款折合现大洋322万余元,居于全国前列。
1938年募集到的150余万元捐款换来了10架战斗机,带着“新疆号”标识投入武汉保卫战。
老弱妇孺把牲畜、粮食、棉被、衣裤、鞋袜、首饰全都拿到了募捐点。
贫民艾沙捐无可捐,就把儿子送上前线保家卫国。
由爱国青年陆振轩和新疆各族青年组成的驮工队翻越喀喇昆仑山从印度列城运送援华物资进入中国新疆叶城,多人永远倒在冰峰雪岭中。
……
这些年代、数字、人物如今像刻在王淳华脑子里一般。
《新疆抗战启示录》的拍摄过程,是刷新这支摄制团队对新疆认知的过程,地理位置上它真的很远,但在精神世界里,它始终紧贴着祖国的心房。
参与抗战的过程,真切体现着新疆各族人民始终拥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愿意用生命维护祖国统一、捍卫民族尊严。
这次拍摄的素材很多来自《新疆日报》,彼时,这张报纸,是宣传抗战救国、建设新疆、巩固后方支援前线的重要阵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舆论依托。
1938年至1939年间,几乎每期报纸都有关于为抗战募捐的稿件,对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认知,对各民族团结凝聚的重视,让爱国主义精神沁入每个人心底。
对这部纪录片,王淳华是有点儿遗憾的,4集,还不足以容纳他们这一路收获的感慨与震撼。
新疆的丰饶与厚重,再一次触发了王淳华内心的激情,她觉得这里可以创作纪录片的资源太多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想用系列化的精品影像,为新疆做更多的事,只要需要,我就来,因为它值得。”
这一年,有人在塔里木河畔拍摄水管站的工人,在阿勒泰山区拍摄转场的牧民,在大戈壁的文化遗址拍摄野外看护员,在伊犁河谷的密林间拍摄护林员,还有人在喀什古城拍摄街巷里为美食忙碌的厨师,在南疆的村落拍摄传承几代制作手艺的乐器师傅,他们,都是外界所能见到的新疆。
亮出自己的故事,打动找故事的人,震撼讲故事的人,吸引听故事的人,新疆正需要这样的平台,用好自然资源、历史资源、人文资源,去全面、立体、多元化展示真实的自己,让每一个关注新疆的人都能读懂新疆。
往期精彩内容
•乌鲁木齐县发布暴雪蓝色预警•新疆新闻办将举行“抢抓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喀什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拖欠血汗钱就该指名道姓曝光•新疆发布今年第2号山洪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火洲放出大招!集中供冷VS高温天气